最能降血压的运动竟然是它!每周3次就行,随时随地都能做
Author
热风
生成
海报
绍兴亦声智慧云社区

关注
最能降血压的运动竟然是它!每周3次就行,随时随地都能做
热风 08-01

运动的好处,每个人都从小听到大:


——孩子和青少年:可以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[1]


——成年人来说:不仅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肿瘤的发病风险,还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[1]


比如有高血压的人,更应该坚持运动,有助于控制血压。



有一种运动,不要什么高端的装备,也不用去专业的场地,更不会没时间去做。


你需要的只是——一堵墙



说到能“降血压”的运动,大多数人可能首先会想到跑步、游泳等有氧运动。


确实,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、促进血液循环,不光能“燃脂”,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、癌症糖尿病[1]


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还有一种运动,在降血压方面同样具有显著的效果,甚至更胜一筹。


2024年5月,《运动医学(Sports Med)》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,对不同类型运动在降低血压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。


结果显示,“等长运动”在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效果[2]


《等长运动训练与动脉高压:最新综述》[2]


等长运动是什么?


它是一种比较“安静”的运动——肌肉静态收缩,但肌肉长度不改变,关节角度也保持不变。


比如靠墙蹲、平板支撑、臀桥、扎马步、踮脚(提踵)等,都属于此类运动。


(坐上:静蹲;右上:马步;左下:踮脚;右下:臀桥)


具体来说,每周进行至少3次“等长运动”,每次做4组,每组2分钟(每组之间休息2分钟),那么:


靠墙蹲,可使血压降低11.41/5.09毫米汞柱;

坐式伸腿动作,可使血压降低9.96/3.69 毫米汞柱;

握力锻炼,可使血压降低8.34/4.10 毫米汞柱。

(前面的数字是收缩压,后面的数字是舒张压)


你是不是动心了!


这可能是因为,等长运动可以刺激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等物质,从而舒张血管、降低血压[1]


在此之前,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》也发表的一项荟萃研究文章,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——等长运动最有助于降血压!


(参考文献[3]



与有氧运动相比,等长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更为温和,对场地和时间也没有特别要求,更适合各年龄段人群。


靠墙静蹲作为等长运动的代表之一,不光风险小,也比较容易坚持。


具体做法如下:


第一步:靠墙站立,双脚与肩同宽,脚尖正向前(不要内八字或外八字)


第二步:向后移动身体,直至背部完全贴紧墙面。


第三步:双手自然下垂或置于胸前,保持平衡。



第四步:屈膝下蹲,直至大腿与地面平行,小腿与地面垂直,臀部尽量靠近墙面。


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选择不同的下蹲程度:


(1)浅蹲:大腿和与小腿角度>120度,适合膝盖疼痛、肌肉力量差的人;



(2)半蹲:角度约为 100至120 度,适合肌肉力量相对较差、但不太影响日常生活的人。



(3)深蹲:角度约为 90至100 度,大腿与地面平行,适合肌肉力量较好、仍然有待提高的人。



第五步:保持这个姿势,做3-5组,每组1-3分钟,直到大腿感到发酸即可(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减)


当然,大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选择平板支撑、臀桥等其他的“等长运动”,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。



在进行靠墙静蹲时,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
1. 动作要标准!


要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,也不要东倒西歪。


像下图这样,都是不对的!


左右滑动,查看更多

2. 运动前,做好充分热身


虽然是比较“安静”的运动,但依然建议在静蹲前活动活动关节,以防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。


3. 平稳呼吸,不要“憋气”


很多人在做靠墙静蹲时,会不由自主“暗暗使劲”“憋气”,这是不对的!


应该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律,随着运动节奏一呼一吸,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。


4. 出现酸痛,马上停止!


进行“等长运动”时,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现象。


但如果发现膝关节和脚踝等关节不适或疼痛,应该立即停止运动,并寻求专业医生的诊疗。



5. 头晕、头痛或胸痛时,马上停止!


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。不论哪种运动,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应该立即停止。如果不能自行缓解,应当及时就医。


不过,我们也不要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“下蹲”,就能取得显著的“降压”效果。


毕竟,任何运动,长期坚持才有用!



来源: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


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,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,未经作者许可,不得转载。
阅读 30
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
赞赏
0人赞赏
热风
1
3
5
10
其他金额
金额(元)
赏TA
申请头条作者号

便民信息

更多

推荐阅读

热门评论
随便说点什么
发表评论
爆料